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,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缩小城乡差距、赋能乡村发展的核心引擎。然而,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数字化基础设施、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短板,“数字鸿沟”的存在制约着乡村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。在此背景下,计算机专业“三下乡”活动应运而生——它不仅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响应国家号召、服务社会的重要实践,更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、在实践中锤炼本领的关键平台。通过将编程开发、数据分析、网络安全等专业能力与乡村实际需求深度结合,计算机专业学生正以“技术下乡”的方式,为乡村注入数字化活力,成为连接校园与乡村、知识与实践的桥梁。
计算机专业“三下乡”的价值,远不止于“送技术”,更在于构建“技术赋能-人才成长-乡村发展”的良性循环。对乡村而言,它是破解技术难题的“及时雨”,通过定制化的数字解决方案,助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(如智慧农业、乡村电商)、提升基层治理效率(如政务信息系统、疫情防控数据管理)、改善公共服务体验(如远程医疗、在线教育);对学生而言,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“练兵场”,在真实场景中理解乡村需求、运用专业技能解决问题,既深化了对技术应用的认知,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与实践创新能力;对国家而言,它是推动城乡数字协同发展的“催化剂”,通过高校与乡村的深度合作,为乡村振兴储备数字化人才,为缩小城乡数字差距提供可持续动力。
计算机专业“三下乡”的实践内容,始终围绕“需求导向、精准赋能”的原则展开,具体可分为四大模块:
针对乡村特色产业(如农产品种植、乡村旅游)、基层治理、公共服务等场景,学生团队运用专业技术开发实用工具。例如:为偏远山村搭建农产品电商小程序,打通“农产品-消费者”直连渠道;开发智慧农业监测系统,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、光照强度等数据,辅助农户科学种植;协助村委会搭建数字化政务平台,实现村民信息登记、政策通知、事务申请等流程线上化,提升治理效率。
针对乡村居民(尤其是老年人、务农群体)数字技能薄弱的问题,开展“手把手”式培训。内容涵盖智能手机基础操作(如微信使用、在线支付、健康码申领)、办公软件应用(如Excel数据管理、Word文档编辑)、网络安全防护(如防诈骗知识、个人信息保护)等。通过“理论讲解+实操演练+案例分析”的方式,帮助村民跨越“数字门槛”,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生活。
深入乡村调研,梳理当地在数字化建设中的痛点与需求,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方案。例如:走访农业合作社,了解其在生产数据管理、市场信息获取上的困难,设计简易的农业数据台账系统;调研乡村学校,针对“数字教学资源不足”问题,协助搭建乡村图书馆数字化平台,整合优质教育资源;分析乡村物流瓶颈,提出基于大数据的“农产品冷链运输路线优化”建议等。
鼓励学生团队结合专业特长,孵化可持续的乡村数字化项目。例如:开发面向乡村的“闲置资源共享平台”,帮助村民盘活闲置农具、房屋等资源;设计“乡村文化数字档案系统”,记录并传播地方民俗、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;探索“AI+乡村”应用,如基于图像识别的农作物病虫害快速诊断工具等,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乡村发展。
自计算机专业“三下乡”活动开展以来,已在全国多个省份的乡村地区落地实践,取得了显著成效:累计为50余个村庄开发数字化工具,帮助村民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额提升30%以上;培训村民超2000人次,使80%的参与村民掌握基础数字技能;收集乡村数字化需求报告40余份,为地方政府制定乡村数字建设政策提供参考;学生团队在实践中不仅提升了技术应用能力,更深刻理解了“科技向善”的意义,其中多名学生因此确立了“扎根基层、服务乡村”的职业方向。
计算机专业“三下乡”,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,是青年学生用专业能力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。它不仅为乡村带去了“技术活水”,更让学生在“知行合一”中成长为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。未来,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,计算机专业“三下乡”将持续探索“技术+乡村”的创新模式,让代码与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芒,让更多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,共同书写城乡协同发展的新篇章。